《伟大的博弈:华尔街金融帝国的崛起》这本书写的是关于华尔街的历史。看完以后,简单梳理一下印象较为深刻的几段故事。

14 世纪至 16 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公司制产生了。公司的「有限责任」使得公司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元素,投资者敢于将资源放在一起来谋利,而不必冒个人破产的风险,有效隔离了公司和个人。

18 世纪末期,经纪人的含义要比今天宽泛得多。这个词早在 14 世纪就从法语引入到英语中,法语原意是:把一桶酒分装成一杯一杯或一瓶一瓶后再卖出的人。在 17 世纪之前,这个词一直特指零售商和批发商,此后,它特指自己不直接参与生产的中介人。到这个时期,「经纪人」的含义演变为:将买方和卖方撮合在一起,并对促成的交易收取佣金的人。

1896 年以前,没有股市指数的概念,股民通过报纸公布股票每天的收市价格了解股市,但是这些价格不能让人一眼看出市场整体情况。于是,查尔斯·道创造了两个平均指数,一个指数是铁路股票指数——那时的蓝筹股,另外一个是反映风险相对较大的工业企业股票的平均指数,成为了股市的温度计。这就是股市指数的起源。如今,A 股里的上证指数、中证 500、创业板指都是这样的指数,被广大股民所熟知。

曾经,上市公司管理层努力维护自己的利益,不公开发布财务报表。19 世纪后半叶,当时很有影响的一个经纪人亨利·克鲁斯开始坚定地推行财务报告制度,很快投资银行家和经纪人加入了他的行列。最终,纽约证券交易所要求:所有上市公司需提交财务报告。

谈到经纪业务的蓬勃发展,绕不开两个人:格雷厄姆和美里尔。

20 世纪 20 年代早期,格雷厄姆通过阅读财报,发现杜邦公司的股票市值竟然低于当时杜邦旗下的通用汽车公司,于是买入杜邦公司的股票,同时做空同等数量的通用汽车股票,成功大赚了一笔,被称为「现代证券分析之父」。

而美里尔开了一家著名的公司——美林。他开的公司特别之处在于,经纪人专业化,业务规模化,不似其他以亲朋好友账户为主的不专业的「小作坊」。他在经纪人刚开始工作时就支付固定工资,不用完全依靠佣金过活,培训他们,教授交易的业务知识,并追随格雷厄姆的证券分析方式为客户赚钱。到 20 世纪 40 年代末期,美林公司已经成为华尔街上最大的经纪公司。到了 1960 年,它的总收入达到 1.36 亿美元,几乎是华尔街第二大经纪公司的 4 倍。对这家公司印象深刻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在《大而不倒》中,美林公司与雷曼兄弟是 2008 年次贷危机中濒临破产的难兄难弟,只是他抢到了续命药。

1930 年左右,美国发生了大萧条,失业率超过 25%,国内生产总值仅为 1929 年峰值时的 50%。如今美国的失业率在 5% 上下,可想而知当初的严重性,以至于当人们提起「大萧条」,特指的就是 1930 年的那几年。罗斯福政府为脱离经济萧条的泥沼,颁布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根据该法案,美国成立了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对 5 万美元以下的银行存款提供保险,以避免公众挤兑的事件再次发生。事实上,成为 FDIC 成员的银行迄今为止再也没有发生过类似事件。如今,美国几乎所有的银行都是 FDIC 的成员银行。这项法案同时也要求银行必须选择从事储蓄业务(吸收存款并发放贷款),或者从事投资银行业务(承销各类证券),二选一。因此,很多家大型银行——包括摩根银行——不得不被一分为二。如今,中国的银行和证券公司也是如此分工。

随着技术的发展,参与全球交易的成本也大大降低。1950 年从美国本土向其他国家一共打出 100 万个越洋电话,每一个电话都要通过接线员转接,而且还需要事先预约。到了 1970 年,随着财富的增加和电话费用的不断下降,这个数字已经攀升到了 2500 万个。此后,随着微处理器取代接线员,通信卫星大大提升远程通信能力,通信成本直线下降,这一数字也呈现出爆炸式增长,到 1995 年超过了28亿。换句话说,这个数字在 50 年内增长近 3000 倍。证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997 年 10 月 31 日,纽约证券交易所迎来了一位新客人。中国三代目敲响了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开市铃。截至2010 年 12 月 15 日, 已有 165 家中国公司在纳斯达克上市。

2001 年,美国发生了「911事件」,是当时世界上影响最大的一次恐怖袭击,在短短的一个多小时内,纽约金融区的罹难人数超过 2500 人。互联网经济泡沫导致 2002 年的纳斯达克指数与最高点比,跌去 70%。2002 年,美国最大能源公司安然公司被发现财务造假而破产,安达信作为其财务审计公司解体。「五大」变成了如今的「四大」,即世界四大会计事务所,安然、普华永道、毕马威、德勤。

也正因为当时的变故,美国出了一个经济法案《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规定会计事务所不能同时为一家公司提供审计和咨询服务,授予员工期权的费用应计入当期,而非期权行权之时。

新法案对在美国上市的企业实施了更为严厉的监管措施,是安然等财务丑闻事件的直接产物,客观上也使得美国企业和到美国上市的国际企业的财务成本大幅攀升。迫于国际竞争的压力,2009 年,美国宣布修改该法案。

想了解当年安达信的情况,可以听一听忽左忽右第 32 期。胡润财富的创始人胡润、阿里接班人张勇就是从安达信出来的。

想了解当年纳斯达克泡沫下的工作情况,可以听播客——硅谷早知道:上一场互联网泡沫里的“幸存者”,节目里请了当时的创业者和职员共同还原当时的细节。

说句题外话,看书、看电影、听播客,有一种感觉很好,就是「交叉验证」。《伟大的崛起:华尔街金融帝国的崛起》书中对 2002 年的互联网泡沫与播客里提到的不谋而合。书里提到 2008 年的金融危机与电影《监守自盗》和《大而不倒》的内容相似而角度不同,值得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