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阅读应该说历史也挺悠久了,最早是1997年研发出来,至今也快20个年头了。而我开始接触则是在2011年,从一个大一小p孩的口中听说的,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当时Google Reader 还没有关闭,手机还是诺基亚N73,所以都是在电脑上收集阅读的。
刚接触的时候,非常热衷于收集各种RSS源,仿佛订阅了都会去看,让自己很有收获一样,当然,过了一段时间就会发现,这就像买书藏书一样,只不过心里踏实,把买到的书等同于已经消化了知识。这种人类的错觉,放到哪里都适用啊。不仅如此,由于长时间有大量的文章没有读,会产生一种焦虑感,实在有些不爽,然后就慢慢地精简RSS源,留下最需要的,包括现在微博的关注对象也是,有意识地去降低信息噪音。
这个角度,其实刘未鹏的《暗时间》阐释地很好了:
我们一旦订阅了某个RSS之后就会倾向于不肯退订它,心想也许某天有个重要的信息会从那里得到。这其实是源于人不肯”关上一扇门(即便门内的收益概率极小)”的心理。
仔细观察一下reader里面的feeds,有哪些是真正有价值的,把那些没价值的或者价值很小乃至于不值得每天被它骚扰的,全都退订掉。不要舍不得,那些一个星期都没出现让你眼睛一亮的内容的feed,很大的可能是永远也不会出现。就算可能,也别担心你会漏掉什么宝贵信息,真正宝贵的信息,在其他来源你也会接触到的。
就是这么一句,“真正宝贵的信息,在其他来源你也会接触到的。”彻底打动了我,义无反顾毫不可惜地砍RSS源了。
后来有了Sony,后来有了iPhone,而Google Reader却关闭了,取而代之的账号由于我们特色的互联网环境及RSS阅读盈利普遍困难而几经变迁。最后我使用Inoreader账号和口口相传棒棒棒的Reeder阅读器,用了将近1年。
Reeder相对于官方阅读器来说,确实有着不少优势,界面友好,排版美观,支持账号多,滑动手势灵活,可定制化程度高。要知道RSS订阅的文章,都是挺长的,需要深度阅读的,因此这些优势还是挺重要的。可惜其对图片的缓存机制有些不足,尤其在我们这种流量费用较高的地方。
昨晚在搜Drafts 4的教程,沿着强大如怪物:顶级文本处理应用Drafts 4深度测评的作者微博,找到了他的个人博客——Day And App,发现他推荐了Unread作为RSS的阅读器。于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试了一下,在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后,最终从Reeder叛逃了。原因跟博主一样,图片缓存机制和排版。通过设置,他的文章标题显示带摘要及图片,术语叫瀑布流布局的展示方式,更加直观,有利于筛选深度阅读的文章。排版较Reeder也更上一层楼,分级标题与正文区分明显,行间距阅读舒适。
当然,Unread也有缺点,操作没有Reeder友好,无法取消订阅,支持账号不够多,Inoreader就不支持,不过这两天貌似它也被墙了,无所谓。于是我用微软的hotmail邮箱重新注册了Feedly,导入了Google Reader的xml文件再整理删减了一下午。整理完毕后,就开始愉快地刷起来,幸福感满满的,感觉又完成了一个project。
PS:Feedly的速度比三年前快多了,官方界面也更加友好了,也是极好的。
后来我开始回想,为什么换一个app我要纠结个好几个小时,思量良久,可能有这么几个原因:
- 沉没成本:已经花很多时间对比过很多工具了,已经花了钱了,不用浪费,有些可惜。
- 迁移成本:已经习惯了各种操作界面。新东西并非完爆,只是略胜一筹。
- 自我推翻,承认曾经的工具比来比去,最终的选择是错误的。
- 怕再次选择错误,遇到更好的,再循环一次这个过程。
后来我也就想开了,这毕竟是选择的一个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现在工具选择的试错经验历练可以让以后的决定更加成熟稳重,比如婚姻。其实说白了就是工具嘛,随便换,没多大成本,其他的事,错了回头会有些辛苦,写着写着就想起最近炒股时候的几次失败交易了,呜呜。。。
最后,分享一下我的源:
信息技术
教育资讯
设计创意
各类评论
选择去留的原则很简单:
- 非必需的不要
- 太频繁的不要
- 太严肃的不要
- 太久没更新的不要
- 非全文输出的不要
- 内容重合度高的不要
- 适合其他平台阅读(微博、微信等)的不要
归根结底就是一条——一段时间很少打开的不要。